心肺复苏成功率问题研究
创伤护理模拟人
气管插管训练模型
急救训练人体模型
人工呼吸训练模型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功能突然停止,致使循环征象消失,包括对刺激无反应、无呼吸,以及触摸不到脉搏。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达到了54.4万人。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急诊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提出了“生存链”这一现代急救的重大理念及技术。所谓生存链是指对在医院外环境中突发危重病人,采取的一系列的救护措施,挽救生命的链。即快速接近、快速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简称“4R”序列,如果链中所有的四个环节能够很快进行就可为复苏成功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1 快速接近,启动急救服务系统
当遇到有人昏倒时应立即确定对摇晃或喊叫是否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应立即呼救。人在心脏骤停时反应及脉搏会消失,但濒死呼吸可能会存在几分钟。AHA与欧洲复苏委员会(ERC)所建议的启动急救服务系统的时机明显不同。AHA要求,一旦发现某人突然意识丧失,不能活动,呼吸停止,即怀疑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拨打电话求救。ERC建议启动的时机放在开放气道之后,即在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之后仍未见呼吸时,再启动EMS系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建议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对溺水、严重创伤、中毒应先CPR再电话呼救,并由医生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如果有多人在场,启动EMS与CPR应同时进行。
2 快速心肺复苏
迅速建立人工气道,进行口对口呼吸及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使血液含氧量提高,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动加速,通过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向肺脏,就可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氧气。CPR本身不能使心脏除颤,它的主要好处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从而使得除颤仪可以及时有效地被应用于患者。CPR顺序:通过向后倾斜患者头部、托起下巴或两者结合使气道开放。如果患者呼吸为濒死样或消失时则需要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通气是否充分可通过观测患者胸部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来判断。专业医护人员应该利用5-10秒检查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如果没有搏动则需要实施30次胸外按压。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部中央胸骨下半段处。按压深度在成人为5-6 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左右。在除颤仪到达前继续以2次人工呼吸与30次胸外按压交替进行的方式实施复苏。在气管插管后,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应该是5∶1,此时不应该因为人工呼吸而有任何胸外按压的停顿。《201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对是否进行心前区叩击进行了规定,即如果心脏骤停是在心电监护下发生的,而且现场没有除颤仪或者除颤仪不能立即到达现场,可以考虑给予1次心前区叩击。2008年美国AHA建议目击者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时只需动手(仅做胸部挤压),研究者证实成人院外心脏骤停,目击者仅做胸部按压与常规CPR相比,其存活率无差别。
3 快速除颤
心脏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决定性措施。心脏除颤实施的越早,复苏的机率越高。CPR加3~5分钟内的电除颤可使心肺复苏的生存率增加49%-75%。对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来说,如果现场有除颤仪时,则应优先使用除颤仪而并非进行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将电除颤改为首次单项波360J的最高能量。近年来对心室颤动(VF)波形的研究给选择除颤的时机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心电图(ECG)波形与心肌的血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样就可以根据VF波形决定先行胸外按压还是先行电击除颤。如果电击除颤很有可能终止当前的VF,那么就应立即除颤;如果当前电击除颤终止VF的可能性低,那么立刻进行CPR,改善冠脉灌注,准备电击除颤,这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最优先考虑措施。
上一篇:现场初级心肺复苏术的详述
下一篇:容易致命的错误急救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