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教学中的体会
护理模拟人,模型
气管插管训练模型
急救训练人体模型
人工呼吸训练模型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急救医学公认的“生存链”的观念,一旦心搏和呼吸停止4~6 min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细胞损害。依据此观念,全世界目前对危重患者的救治目标是:4 min以内必须进行基本生命支持之救治;8 min以内要有高级生命支持之救治。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心肺复苏。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能否及时、有效地行CPR,是挽救患者生命和保护脑功能的首要和关键的急救措施。因此,不仅每一位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CPR,还要向社会大众普及和推广。让每一位医学生规范熟练地掌握CPR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CPR是一项综合性临床技能,不仅要求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落实到临床实践能力上。心跳呼吸骤停是突发事件,此类临床病例无法预先准备,其救治过程中的CPR几乎不可能有医学生观摩和见习的机会,并且抢救现场也不容出现教学场景。因此,心肺复苏的临床教学一直是难题。我们采用医学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我院实习的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及规范化培训的医学生进行CPR教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让医学生掌握CPR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辅以具体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传统的一种方式,是全面实施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能高质量、高效益、低耗时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但随着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它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尤其在医学教育中,无法将系统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与医学的实践更加完美地结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限制了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的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让医学生既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把所学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思考问题,锻炼其实际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实用的临床技能。
上一篇:心肺复苏急救护理
下一篇:掌握急救技术,使你成为有用的第一目击者